那土那田那人
来源:bob平台 作者:BOB官方下载网 发布时间:2024-08-03 03:08:30 阅读: 次
当我在深圳南山的酒店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窗外的夜色中,到处流光溢彩,远处大厦的玻璃幕墙上,“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等字样不断滚来。这个40多年前还是个小渔村的地方,带给我们太多关于传奇的感慨。
而我要写的这一个地区,是另一个传奇。只是因为它太远,很多人只闻其名却从未去过。这一个地区,叫北大荒。
广义的北大荒是指黑龙江省所有未被开垦的土地。今天人们所说的北大荒,是指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的区域中,那片横跨10个经度、纵贯7个维度的国有农场垦区,总面积5.54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有9个上海市那么大。北大荒南部的全年平均气温为摄氏2.6度,北部更低至零下3.5度。冬季最冷气温平均在零下30度,全年无霜期平均只有四五个月。
“呼气为霜,滴水成冰,赤手则指僵,裸头则耳断”,是过去对北大荒天气特征情况的真实描写。到了夏天,这里荒草遍野,沼泽遍布,蚊虻成阵,老虎和狼群出没,人迹罕至。
然而就土壤来说,这里又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注:另两大为乌克兰平原黑土区,密西西比河平原黑土区),地势平,土质肥,有机质含量大都在5%到8%,雨水足,夏季日照长,全年太阳辐射量几乎与长江中下游相同。这些条件很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北大荒也有“抓把黑土冒油花,插上筷子也发芽”的美誉。
最早对北大荒进行战略规划的是日本军队,上世纪30年代占领东北后曾组织“开拓团”进入北大荒,计划未来在这里移民百万户、500万人。
10月11日,“北大荒建三江碧桂园无人化农场项目”在建三江七星农场举办农机无人驾驶作业现场演示会。
借着这一机会,我第一次走进北大荒。垦区现有耕地4448万亩、林地1362万亩、草地507万亩、水面388万亩,下辖108个农(牧)场,分布在黑龙江12个市,总人口162.3万人,从业人口53.2万人。
一直以为中国产粮第一大省是我老家河南,这次才知道,黑龙江是第一,河南、山东次之。
黑龙江产的粮食,每4斤有超过1斤来自北大荒。它是名副其实的“北大仓”,“中华大粮仓”,是中国粮食安全的一块“压舱石”。
北大荒精神有四句话,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北大荒农垦集团(农垦总局)副总经理郭宝松说,过去我们从始至终讲,在北大荒就要准备好,“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1947年春,在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陈云、李富春指出:东北行政委员会及各省都要在难以插足的地方,试办公营农场,进行机械化农业生产试验,以迎接全国解放。
1947年至1949年,建立了第一批国有农场。当时的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是冯仲云,他派自己的秘书李在人带了16个干部、战士开荒建农场。他们在野外找到三辆日本人留下的破旧拖拉机,白天踏查荒地,夜里防着野狼侵袭,住的是自己搭建的不避风雪的马架子,睡的是木杆拼凑的铺板,吃的是玉米碴子和窝窝头,历经周折,最后建起第一个国有农场——松江省宁安机械农场。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有许多战士伤残,兴办农场成为安置“荣誉军人”的方法之一。1949年,他们在北大荒办起了伊拉哈荣军农场和松江省伏尔基河荣军农场。
1954年,苏联政府向中国赠送了可供30万亩耕地使用的机械设备,国务院决定在北大荒建立国营友谊农场。垦荒大军昼夜奋战,一个多月就开荒30.5万亩,部分土地当年播种当年收获。
同年,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从北京到北大荒汤原县看望一支等待转业的铁道兵部队,意外发现这里是垦荒、搞农业机械化的好地方。他向中央建议,由铁道兵组织退伍官兵在北大荒屯垦戍边、垦荒建场,获得批准。10月14日,铁道兵副师长余友清带队进军密山荒原,在当年日本“开拓团”的废墟里挖出100多万块砖。1955年元旦,他们按照部队番号在场部门口挂起了中国人民850部队农场的牌子。铁道兵第一个军垦农场诞生。4月正式开荒,由于机械不足,余友清带头试验用人拉犁,战士们排着长队,喊着号子,人拉犁杖,1955年开荒14.4万亩,其中人工开荒占32%。
此后,王震组织了9个师的铁道兵转业官兵分批分期进军北大荒,建成了一个农场群。
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北大荒先后迎来了几批垦荒人:“分子”,十几万复员军人,数十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很多顺口溜,比如“北大荒,好地方,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早晚看不见,地里三顿饭”,“农工农工三件宝,镰刀绳子破棉袄”。不仅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农场位于深山老林,不通电、不通邮、不通车,和上级联系靠发报机,想寄一封家书甚至要到几十里外的镇里去。
2007年,北大荒纪念馆落成。在25米长的铜墙上,刻着12342名长眠在黑土地上的转业官兵的名字。在北大荒历史上,有5万多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和知识分子把生命献给了这里。
北大荒的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占有104亩耕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9.9%。
这次农机无人驾驶作业演示会,选在“中国米都”建三江。建三江是北大荒农垦总局下面的一个管理局,面积1.2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1万亩,有15个大中型国有农场。建三江年均产粮约占全国的1/100,粳稻年产量占全国的1/20。其农业劳动力人均年产粮为85吨,是中国第一,也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今年1月我在拉斯维加斯参加消费电子展,对美国著名农机设备公司约翰·迪尔公司(JOHN DEERE)推出的新型四履带拖拉机印象非常深刻。它的两支长臂上的感应器能够准确的通过风速、气压、气温等参数自动调整喷洒农药和灌溉的最佳方案,帮助农作物除草、抵御病虫害,被誉为“履带上的高科技办公室”。
建三江管理局的领导说,农业是一切产业中最复杂的,因为每时每刻的温度、湿度都不一样。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智能化,所有农机设备都能收集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的处理,给出每个环节的最优解。
1977年夏,时任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第一副局长的赵清景到北京参观“世界先进国家农机设备博览”,震惊地发现“我们的农机设备比人家落后了半个世纪”,“再也不能闭关自守了”。于是,垦区花了107万美元购置了约翰·迪尔生产的一整套农业机械及大型喷灌设备,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试点作业。1978年,运用农业机械后,当年实现了20个农业工人耕种18540亩土地,人均生产粮豆10.67万公斤的成绩。赵清景回忆说:“那时二队的农机驾驶员穿着白衬衫,坐在全封闭带空调的驾驶室里,可神气了。收割、脱粒好几道工序一次完成,一大片庄稼转眼之间就收割完了。”
1980年,北大荒用日本的资金创建了30万亩的洪河农场,1983年又用世界银行的贷款建设了300万亩的二道河、鸭绿河两个新型农场。
1983年8月7日,到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考察,赵清景向他汇报了农场的发展状况,他不时点头表示赞成。后来有人说,小平同志在深圳画了圈,确定了中国城市改革的方向;在友谊农场点了头,肯定了中国农业加快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1985年7月26日,王震到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视察。他看到一台自动式大型喷灌机张开巨臂移动,给大豆喷水浇灌;看到农用飞机低空飞行,喷洒农药治虫;看到大马力的巨型联合收割机来回驰骋,收割麦穗,高兴地说:“果然是现代化试点,大农业、大机械、大气派!”
今天的建三江,正在探索建设“无人农场”“智慧小镇”,构建天空地一体布局、人机物全面互联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通过运用高分一号光学遥感卫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已经建立了国家首批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七星农场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目前七星农场已铺设通讯光纤368公里,在田间建设了200个视频摄像监测点、20个小型气象站、20套地下水位监测装置,覆盖全场122万亩耕地。
在信息中心,30个显示器组成的巨幅电子大屏,可以显示通过种种设备、各类传感器和摄像头上传的田间土壤、农业气象、空气温度与湿度等信息,同时每一台农机设备的作业状态、作业数据、卫星定位、作业轨迹等信息都能实时出现在屏幕上。工作人员可用远程监控无人化农机设备在不同的田块内进行自主生产作业。
通过平台,生产者用手机可一键查看作物水肥管理指标、劳务用工、粮食价格趋势等生产要素信息,管理者可对种植户土地发包、合同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机实时作业、病虫草害发生情况、作物生育进程等进行实时监控。
为什么北大荒能够成功地发展出规模化、现代化的大农业、高效农业?这背后有什么体制和机制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广大中国农村纷纷走上了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道路,北大荒作为国有垦区也面临着重大选择。一方面,在高度集权下运行的农垦经济缺乏活力,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如果把一切都分到家庭,垦区的机械化和科技优势将很难发挥。
于是,一方面,北大荒从农场统管、统种、统收到建立独户和联户的家庭农场,再到职工分户经营,家庭农场生产费、生活费完全自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整个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并没有拆掉,而是继续保留。
一位亲身经历农垦改革的老同志说:“垦区是1983年10月开始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当时我在一个农场连队当农机技术员,记得11月下雪后大家开会,怎么改革?最后决定,地分给张三、李四等个人,每个人在100亩左右,一些农机具也折价卖给个人,暂时不用出钱,约定几年内还清。但是,和生产资料物资相关的服务体系没有拆,比如农机分了,但这些农机何时保养、维修、在啥地方停放、何时出去作业、给谁作业,这些产前的服务仍是农场集中统一管理、统一安排、统一调度。这就是‘统分结合’,土地分了,机械分了,但管理继续统一。个人为什么接受这种统一呢?因为多年形成的服务体系是有价值的,我告诉你什么种子好,什么样的农机措施好,联合拖拉机进行哪些改装才能更好作业,还给你进行保养维修服务的指导。整个农业技术队伍没有散,服务体系一点没有削弱。”
这位老同志说,农垦的这种改革模式和美国的大农场体制很相似。“在美国,80岁的老人还可以经营200公顷的农场。因为所有服务都能够最终靠农情系统的服务平台预约(过去通过电话,现在通过电脑)。平台告诉你这个地区的土壤在何时的含水量是多少,能开始播种了,电脑上一点播种公司就来了;再一点,春耕管理和化学除草的队伍就来了;秋天的时候再一点,秋收队伍来了,收割完,翻地的队伍来了。这些服务的背后是金融服务系统,提供全周期的服务。农场的法人只要在电脑上一点,金融公司就把钱直接付给相关的各个服务企业,年底收成后,再一点,粮食就卖给张三李四的公司了,张三李四的公司把钱给金融服务企业。金融服务企业剔除所有支出,把剩余的全部返给农场法人的账户。”
北大荒集团的改革创新,把家庭农场的活力和统一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相结合,事后证明很成功,而且可持续。而其他很多地方,由于没办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农业服务体系也散掉了,所以劳动生产率始终上不去。
黑龙江是人口净流出的省份,但在建三江,一年还有200名左右的涉农大学生愿意到这里工作,因为收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也有上升通道。黑龙江很多地方的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在2200元左右,在建三江可以拿到5500元左右,加上年底的效益分红一年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而且很稳定。
在别的地方,农村土地承包,家庭不用交一分钱承包费;在北大荒,承包一亩土地一年平均要交350~450元租金,而且是先交钱。用这笔钱维持整个技术服务体系,提升方方面面的能力,为包地职工创造更大收益。以大豆为例,黑龙江全省的大豆一亩产量大概在220~240斤,而北大荒种的大豆亩产300~350斤,今年甚至能达到375斤。农垦职工承包的大豆种植平均在150~200亩,在农村里一户只有30~45亩。由于规模优势加上单产优势,北大荒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一般农村。
统一的服务体系对农业生产的产前和产中都负责,但不负责产后的销售,因为产品的售价是农垦职工的自由,谁给的价高就可以卖给谁。这叫“统前不统后”。如果农垦总局包销粮食,年初定个兜底的价格,一旦市场波动,秋粮价格上升,包地的职工就会认为被坑了。
关于农机服务,现在主要是依靠第三方社会化服务。政府为了推动农机跨区作业,有一个优惠政策,就是走高速公路国家不收钱。很多农机服务商都是夫妻店,利用农时的差距进行出租。比如安徽的水稻是7月底至8月初收割,他们就沿着安徽、河南、河北、天津、山东这样的顺序,一路收割,最后到建三江。但不管是外地的服务商还是本地的农机合作社,他们在建三江提供农机服务,也是要建三江农机管理局在平台上统一安排的。管理局统一安排的最大好处是确保收割规模(如保证2万亩),它根据各个农场自有农机情况比,确定如何分配,分配多少,并出台服务的指导价格(如一亩20~25元)。对服务商来说,他们最怕的是农机开过来了找不到活,或者活不饱满,因此他们接受统一的管理。
也许北大荒的做法有其特殊性,但通过什么样的体制机制,确保农田的运营能够获得有价值的农业技术服务,有管理的社会化服务,以提高其效率和质量,这是一个真问题。
在10月11日“北大荒建三江碧桂园无人化农场项目”农机无人驾驶作业现场演示会上,来自国内外的17家头部智能农机生产企业的44台/件农机设备,演示了无人农机收割运粮协同作业。借助卫星导航定位,收割机匀速直线推进,遇到尽头的田埂自主转向掉头,不一会儿机身仓贮就显示已经装满。此时后方无人驾驶的接粮机“闻讯”赶来,两车默契协同作业,收割机准确地将稻谷转移到运粮机上,90秒后运粮机显示已经满仓,很快自主转弯掉头回仓。
此外,现场还演示了无人化水田筑埂、搅浆、插秧、旱直播、飞防、秋翻地、旋地以及无人化旱田灭茬、翻、耙、起垄、播种、喷药等20多项无人农机作业,涵盖了水稻、玉米、大豆三大农作物的耕、种(插)、管、收、运的全过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表示:“这是目前国内外针对主粮作物的顶级规模、参加试验示范的农机设备最多、作业环节项目最全、无人化技术最先进、农机田间作业无人化程度最高的项目,也是全球首个超万亩的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碧桂园进军现代农业,源于创始人杨国强“重新回去种田”的梦想。杨国强农民出身,1978年洗脚上田,当了第一代农民工。“40多年前我种田,40多年后我还是回去种田”,这是他这几年内心里越来越强烈的希望。
杨国强说:“每当我想到世界上还有8亿多人处于饥饿状态,想到全世界的荒地比中国的耕地还多,想到中国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一定要把饭碗端得更牢,就觉得我应该回到农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今天的技术发展,让很多过去不敢想的事情都可以去试一试。如果我们也可以在农业方面做出一些贡献,那比碧桂园到今天的全部成就都要大得多。”
杨国强现在大量时间都花在农业上。碧桂园在武汉建立了“中国种谷”,推进种业发展;携手湖南国家杂交水稻中心,与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合作,推动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产业化发展;碧桂园农业公司投资建设运营了广东德庆贡柑产业园、云南保山农业科学技术园、湖北天门农业科技园、广东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优质项目。
2019年10月,碧桂园农业控股公司与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国内外头部农机制造、智能农机装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建三江打造超万亩的“管理可量化、数据可利用、经验可复制”的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项目实施近一年,预计到秋季作业结束,在水田搅浆整地、插秧、植保、收获及旱田整地、播种、、中耕、植保环节累计实现无人化作业的面积将达到1.6万亩。
在水田种植方面,通过智能化浸种催芽、智能化育秧硬盘生产、智能化叠盘暗室出苗、秧田智能化温湿控制、无人搅浆整地、无人驾驶变量侧深施肥插秧、智能叶龄诊断、智慧灌溉、智能无人收获等技术,种子用量减少10%,缩短育秧时间7~9天,出苗率、秧苗素质大幅度提升,肥料利用率提高15~20%,亩减肥15%以上,稻谷收获损失减少2~3%,亩节省人力成本25元。
在旱田方面,通过对拖拉机、高地隙自走式喷药机、收割机进行改装升级,实现了播种、植保(变量施药)、中耕、收获、翻地全程无人化作业,作业质量、作业标准极大的提升,减药15~20%,亩节省人力成本10元。
目前,北大荒和碧桂园合作的建三江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已经突破了农机无人驾驶、作业协同、多机联动、自动避障、集群调度、远程控制、智能决策等关键环节。未来两年计划普遍实现多种无人农机遇障绕行、作业协同和多机协同的大规模机群作业,实现现场无人监控的无人驾驶,实现智慧平台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等,最终构建一套农作物耕种管收运全流程无人化作业和无人化农场建设运营的系统解决方案,推进农机向智能化和无人化方向发展。
我和北大荒、建三江管理局的领导交流时,发现中国农业的最大隐忧还不是大多数地方的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依靠人力、畜力,生产集约化程度低,“靠天吃饭”,而是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农村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
一位领导说:“我是第二代农垦人,从大学毕业就到农垦干了一辈子,快退休了,我最大的担心是第三代农垦人还会有多少?现在基本上没有‘70后’以下的农民。即使春天插秧的人工达到700元一天也没有人愿意干。联合收割机手最贵,1个月的收入能够达到10万元。”
长远的出路只能是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耕种管收全过程的少人化和无人化,提升生产效率,为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力短缺寻找突破口。
而随着北斗卫星导航定位、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机器人、人工智能、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发展大型无人化农业也有坚实的科技支撑。
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显然,未来农业的出路既要藏粮于地,又要藏粮于技。
除了碧桂园,很多科技巨头也都在下注农业。阿里启动了“数字粮仓”项目,计划投资建设100座数字产粮基地。华为、京东、腾讯等宣布进军智慧农业。和它们不一样的是,碧桂园试图打造覆盖研发端、生产端到销售端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
碧桂园智能农机设备部总经理董伟说,碧桂园正在研发一款拖拉机,采用无人驾驶技术,马力大,成本低,希望到全世界未开垦的地方去开垦。
1851年英国人最早用蒸汽机实现了农田机械耕作,1856年法国人发明了最早的蒸汽动力拖拉机。拖拉机堪称“农机之母”。杨国强要求碧桂园研发的拖拉机要根据场景来设计,他设想的场景是一望无际同时非常平坦的荒地。
碧桂园农业控股公司总裁梅永红说,碧桂园进军农业有两个宏观意义,一是希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二是为人类反饥饿和中国的粮食安全解决“造地”的问题,无论哪个方面都要整合最具科技含量的农机智能化、农场无人化技术,并在关键农机方面敢于创新突破。
我不知道碧桂园研发的拖拉机是否真会一鸣惊人,但我相信那一定是与众不同的拖拉机。就像碧桂园做机器人公司,一开始也有很多质疑,但现在随着慢慢的变多机器人进入建筑、装修环节,以及机器人餐厅的开业,很多质疑都转为相信。
如今的北大荒已是秋收季节。今年的秋收比往年晚一些,所以我没看到收割的盛况。听说仅仅在建三江1100多万亩的土地上,就需要两三万台收割机。如果从天上看,车比人多,蔚为壮观。
在杨国强所写的一篇短文中,开头一句是,“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孜孜以求的目标,粮食不足仍是困扰世界的问题”;结尾一句是,“我们梦想,农业成为真正的高科技产业,全世界农民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全人类不再为粮食问题发愁!”
从1947年开始,一代代北大荒人怀着梦想,克服各种艰辛,把荒原变成了沃土良田。今天中国农业的振兴,需要更多有情怀、有资本、有技术的人们,将北大荒精神发扬光大,续写新时代的壮丽诗篇。